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談智慧科技與鄉鎮產業,設法於商業利益與環境永續間取平衡

此次於嘉義市舉辦的「台灣地方創生年會」除了論壇之外,亦舉行八大創生主題實戰課程,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邀請各個領域、地區進行地方創生的團隊參與分享,並與參與的學員交流意見。

而八大創生主題包括:「社區發展 X 世代共榮」、「智慧科技 X 鄉鎮產業」、「藝術共創 X 美感再造」、「文化轉意 X 回憶再現」、「友善生態 X 綠色循環」、「接班傳承 X 產業創新」以及「扎根教育 X 人才留香」,分別邀請來自各個領域不同的地方創生工作者分享創生的多樣可能性,除了經驗分享之外,工作坊也有 Q&A 和小組實戰練習時間,讓參與者皆能針對自身產業的困境提出想法,並共同討論出適切的商業模式或因應策略。

台灣創生年會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設法於商業運作與環境永續之間達到平衡

「我一隻腳踏在企業端、一隻腳踏在非營利組織,因此對我們而言,如何平衡兩者是最重要的工作。」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提及企業參與地方創生的難處,闡述家樂福作為一全球營運的零售商,如何在地方創生、物產永續的議題上善盡社會責任。

蘇小真分享,對於家樂福而言,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當下,是否了解他正在參與的實際改變事實什麼尤為重要,過去五到十年,家樂福潛心投入食農安全的維護,為的是使家樂福的存在能使更多生命永續的生存,同時亦保護消費者的飲食健康並且善待土地和環境。

對於家樂福而言,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當下,是否了解他正在參與的實際改變事實什麼尤為重要,過去五到十年,家樂福潛心投入食農安全的維護,為的是使家樂福的存在能使更多生命永續的生存。
Mk2010 via wikipedia

「我們賣的紅鬚玉米筍跟一般的玉米筍不同,紅鬚玉米筍不摻農藥,且玉米鬚可以拿來煮茶,減少食材的浪費。」全世界食物浪費和飢餓問題持續存在,即便絕大部分的台灣人沒有太多「吃」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弱勢群體需要協助,家樂福自 2016 年起將賣場沒有販售完的食物捐給食物銀行,且促成食物銀行聯合會的成立,並呼籲更多供應商及企業投入捐贈食物的行列,「歐洲國家有法律規範零售通路不能把食物丟棄,一定要捐出去,台灣沒有這樣的規定。」蘇小真認為,怎麼樣讓商業操作和企業運作與環境達到平衡,在 CSR 上呼應世界的腳步,去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尤為重要。

家樂福來自於法國,過去幾年零售通路跟著消費者對食物溯源的意識抬頭,企業口號從 30 年前在談的「天天都便宜」至今轉變為「每個人都值得更好的」,意指將消費者的健康與環境生態共處設為企業關注的重要目標。

台灣大部分的消費者講究食物的 CP 值,但很少去探討美味食物是如何被產生的,譬如說台灣人喜歡吃蛋、喝牛奶,因為咖啡的普及未來牛乳的需求量只會更高,但卻鮮少人知道台灣的環境非常不適合乳牛生長,而大部分的台灣蛋雞都在不符合動物福利的環境下飼養。「家樂福在思考,怎麼樣讓商業操作和企業運作與環境達到平衡,在 CSR 上呼應世界的腳步,去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她說。

談起台灣使用農藥的歷史,蘇小真感慨地說道,過量化學農藥是台灣農業及需克服的重要問題,台灣農產品一年的用藥量與全人口一年使用的醬油量是相同的,農地長時間受農藥侵害的影響甚巨,同樣也影響家樂福量販店裡 70% 的食物品項。

「現在企業講環境議題,多半跟著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每個企業、每一個人、甚至是學校都應該呼應能為土地做些改變,家樂福長期關注食物的根,並且推及到食物背後的種種議題。」蘇小真認為,透過商業力量使生產者改變慣性生產模式轉為友善,是企業針對環境議題所能達到的最大影響力。

湖口生產合作社:以魚電共生打造台灣鯛帝寶,將台灣鯛出口全世界!

「智慧科技 X 鄉鎮產業」工作坊邀請全台第一個個 CSR 漁產公司湖口生產合作社(台灣鯛)創辦人王益豐蒞臨分享,他提到,當初之所以投入地方創生,最主要的初衷即是希望生根在地、協助地方漁業發展,同時,他認為近年來因為氣候變前、在更為惡劣的養殖環境下,台灣鯛更容易因為天氣太過炎熱而大量暴斃,若一直停留在過去傳統的養殖方法,不但魚貨量會逐年降低,對於漁民而言也將造成更大的負擔與浩劫。

湖口生產合作社(台灣鯛)創辦人王益豐蒞臨分享,他提到,當初之所以投入地方創生,最主要的初衷即是希望生根在地、協助地方漁業發展。

「過去的飼養方式已經不行了,我們需要改變。」王益豐說,傳統養殖場通常在一公頃之內飼養約兩萬五千多條台灣鯛魚,而湖口生產合作社則改變飼養型態,將一公頃的水池劃分為 20 幾格,僅放養約一萬四千多條魚,專注控制因天氣惡劣所造成的外部變因,控制水溫、定期清理魚池中的排泄物,維持台灣鯛的養殖環境。

以這樣的方式飼養,即便放養總數減少將近一半,但在產值上卻能足足提升四十餘倍,「現在我們打造的台灣鯛帝寶有冷氣可以吹、水質很好、還有水循環過濾,且過濾出來的排泄物經過處理之後還能販賣給當地農民,形成循環。」王益豐提到。

台灣鯛是全台養殖面積最大、外銷產量最多的魚種,到 2023 年之後人們吃海裡捕撈魚的數量越來越少、野生於越來越貴的時候,養殖漁業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他提到,因此必須迅速建置養池,導入科技飼養技術,才能擴大台灣鯛的銷量。

除了養池全數安裝 Senser 並透過 IoT 物聯網的方式控制魚池、減少外力對魚群的衝擊之外,湖口生產合作社也因應政府政策,參與魚電共生計劃,將太陽能板密佈兩個漁場,其中一區太陽能僅供魚池用電,而另一區的太陽能則將電力發配給加工廠,同時,被太陽能板覆蓋的魚池能避免陽光直射,使魚池水溫有效地下降,讓台灣鯛得以更好的生長。

觀眾 Q&A

Q:偏鄉農產算是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方,又老又窮的地方如無合作連結,如何展開行動?行政上面的程序是什麼?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如果要跟家樂福連結,我們得先理解產值狀況是什麼?很多偏鄉貧窮有原因,我認為,東西不一定要到家樂福賣,而是去挖掘產生作物背後的價值能否被看見,最重要的事情是讓更多人去看到這些商品。要串連組織也許不只是家樂福,而是要去盤點有哪些機會點,例如:家樂福除了加盟店家之外,也有很多協力夥伴,同時,在地家樂福和非營利組織也有許多合作的可能性。

Q:透過台灣鯛的鱗片製作眼角膜的想法是從何而來?除了眼角膜之外魚鱗還有哪些用途?

湖口生產合作社創辦人王益豐:我們員工每天要處理三萬條魚,如果夏天穿短袖進去常常被魚鱗噴到手,當時我就在思考魚鱗還能做什麼其他運用。為何會做眼角膜?因為有一次去聽國家動物研究所的演講,發現他們試著想要把鱗片做成眼角膜,同時又能將鱗片拿來做魚粉賣到日本去當作農產品肥料,那時候我就在想是否能夠加以開發。

創生這件事情就是天馬行空,我做養魚也是天馬行空。但做事還是要回歸源頭,如果要將魚鱗片用在醫療上,便會與產品溯源脫不了關係,我要知道魚的用藥紀錄、地點、衛星記號,我才有辦法確保鱗片的安全,我已經在早期做到這個,因為魚片要外銷到美國每一批都需要做逐批檢測,因緣際會才會有這樣的底氣去做這件事情。

當然,魚鱗不一定要做眼角膜,魚鱗片去把它處理過後可以拿去洗菜、洗金針把農藥洗出來,這件事情我沒有做,鱗片也可以拿來做這個就好。

Q:我們遇到的困難每是個夥伴都小小的、有農業也有漁業,在連結通路遇到同樣的問題,因為太小他們不願意開車繞進來,我們都太小、不同品項沒辦法跟大通路商談到比較有利的條件,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踏不出,只能走聯合品牌嗎?是否有另一條路可以走?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必須誠實告訴大家,家樂福沒有能力跟非常小、行銷能量很低的小品牌合作,因為我們管理很多商品是很辛苦的。但台灣現在很大的在地能量來自於「消費者很喜歡挖掘品項背後的故事」,他們想要去參與,如果嘉義有非常多當地能量,小的品牌一定要互相合作。至於要以自有品牌或是合作品牌是可以討論的,但如何建立起共同行消的網路是重要的。

如何讓來觀光的消費者可以透過某些管道看到你的產品,才有可能產生下一步行銷的改變,同時也必須思考,每個人在做的事情跟市場有沒有區隔化。很多人在做農產品時,多半想要選最多人吃的做,但如果你沒有規模經濟、或是行銷比別人厲害,很難與他人競爭;而選擇少人栽種的就是很難種植、或是少人吃,因此,你必須理解你的商品的競爭力在哪裡。

湖口生產合作社(台灣鯛)創辦人王益豐:很多人說我怎麼常常上電視,因為我背後很多故事,人家採訪我都會講不一樣的故事,包括台灣鯛坎坷的故事、當然還有好的故事。我在網路上有看到一個牛奶,是乳糖不耐症適合的牛奶,你們可以好好研究,我個人覺得他蠻成功的,他賣那牛奶也不便宜,適合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他其實沒有特別行銷,就是在網路上講故事。

文章轉載自: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6632

Copyright © 2018 by ScoreWay. All Rights Reserved.